2023年11月15日上午,由郑州大学《周易》与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崔波教授主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题暨周易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图书馆(南校区)顺利召开。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等专家学者、易学爱好者及硕博研究生40余人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
本次会议分上下两场,共计四个部分。上半场为开幕致辞、学习交流,由项目主持人崔波教授主持,下半场为课题研讨论证,由河南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主任赵长海研究馆员主持。
一、开幕致辞
原郑州大学副校长崔慕岳教授向崔波老师表示祝贺!崔教授认为崔波老师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选定此次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研究课题。这一主题与当前党中央强调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号召相契合,研究课题较高的学术价值。崔慕岳教授充分肯定了崔波老师多年以来为全国经典阅读推广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认为崔波老师完全履行了大学教师的四大职能,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且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作出卓越贡献。崔波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邵雍思想哲学和易学的八年研究,为他成功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崔波老师对传统文化中的书法也极为重视,在不断的坚持练习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的研究和实践使他在高等学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郑州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白广思向崔波老师表示祝贺!首先,白馆长对大家抽取时间参加本次会议感谢,认为崔波教授此次项目申报内容意义重大。其次,白馆长对崔教授此次的课题申请过程做了简要的讲解,强调此次项目对于图书馆专业的相关研究人员来说也是莫大的激励。
二、围绕项目进行周易文化学习交流
原政协郑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主席、郑州大学兼职教授王璋教授就自己多年学习周易的体悟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他认为学习是一门艺术,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王教授认为,学习经历包括勤学、乐学、苦学三个阶段,这正是热爱周易者需要经历的过程。周易的学习注重于大用,要从简单的内容入手,坚持辩证思维,同时结合现实,遵循历史的变迁。此次项目与时俱进,旨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结合,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接着,王教授从两个方面进行交流。一是心得体会,王教授强调了三点:第一,要从内心认可《周易》是指导我们成功的好教材,因为易学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第二,学易不仅要从中得到收益,而且要使其有益于工作和身心健康。学易有助于个人认知水平的提升,对身心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第三,学易和做人是一体的,有益于个人的成长和长寿。二是学易的方法和技巧。王教授提到诵、解、别、明、彰五个步骤,强调感悟和四个结合的重要性。这表明学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王教授认为要学以致用,积极弘扬传统文化。这正是当前项目的体现,需要挖掘、坚守、弘扬和转化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王教授总结出人生成功的九定律,作为自省的坐标轴线,帮助我们不断校正自我,防止偏离正确的航线。
原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杨光岐教授认为,此次项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项重要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样的定义和定位非常准确。杨教授认为我们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青少年和中华民族公民的文化自信,使他们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同时,我们还面临一个新的主要任务,即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深度融合。第三个任务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需要精神和文化的支撑。习总书记强调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我们来说这既是一项创造性的任务,也是创新性的挑战。接着,杨教授以伏羲的假象寓意思维方式为专题,就周易的思维方式予以讲解。杨教授认为,周易具有九大思维方式,包括假象寓意思维方式、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守正持中的思维方式等。这些思维方式是对周易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一次探索。
郑州大学周易与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李太生老师认为邵雍运用义理推究宇宙起源的变迁对宇宙学发展有着巨大贡献,并简要地讲解了邵雍数学逻辑思维值得尊崇的原因。李老师针对邵雍易学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现场创作了小诗以此作为汇报结束语,内容激励人心,十分震撼。
三、围绕项目进行开题论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教授鲁庆中老师,从四个方面讲解了此次国家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重大意义所在。首先,鲁教授认为项目报告全面探讨了邵雍易学哲学思想的五个方面:渊源研究、先天图卦序、卦变研究、易学哲学思想内容研究、易学哲学思想的流变及评判研究,以及对重要概念的深入研究,概括非常全面。通过阅读报告,鲁教授认为邵雍思想道家背景的猜测在前期研究中得到了验证,显示出前期研究现状综述的扎实性。其次,鲁教授认为此项目报告能够指出和解决先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关于邵雍易学哲学思想的研究很少涉及比勘研究,未明确突显出邵雍易学哲学思想与儒学思想的关联,缺乏对邵雍易学哲学流传关键性主题的把握等认识都非常准确,一针见血。再次,此项目涉及内容完备、体大思精。鲁教授提出此项目研究内容包含本传、思想传承、思想体系、后世评判、当今价值,一直到最后的学术思想定位,可谓是全方位而深入的研究。体大思精体现在对前人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辨析查阙、拨乱反正,并增添更多创新内容展现了高度的研究水平。最后,鲁教授对此次项目提出相关建议,一方面应该更注重邵氏易学对儒学体系的影响并结合程氏儒学进行更为深入地比较理解,另一方面,在易图的校勘方面,建议再提供一套易图供大家参考。
伊川县邵雍易学研究院院长常铵家就项目谈到两点。其一,他强调邵雍在河洛文化传承史上的重要地位,着力让邵雍的思想文化真正回归中华思想的道统。因此,此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二,常老师强调邵雍在周易史上的创新性,特别是他在黄极经世中将先天易和后天易相结合的独特贡献。他呼吁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将先天易和后天易更加系统地融合,并形成更为完整的体系。常院长认为此次会议为我们打开了邵雍易学的新视角,使我们对邵雍的地位和贡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希望不仅能够早日见到研究的硕果,而且期望对邵雍的研究能够更为系统化,同时倡导加速河南邵雍研究机构的建设与完善,更好地服务于邵雍文化相关研究,争取成为全国在文化研究方面的典范。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张倩老师作为宗教哲学专业的专家,在项目中以《易传》中的宗教观和天命观为基础,对邵雍的易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究。张教授认为,《易传》在礼和法之外,也是维持社会伦理秩序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手段,即宗教中所谓的以神道说教。《易传》的宗教观念特色表明其是一种超越的崇拜祭祀对象和具有非功利性质的宗教目标。除了宗教观念外,《易传》还展现了“天命”这一新观点,是儒学发展中的有创造意义的一环。在孔子儒学中,天命不是信仰的对象,而是可以通过学习知识和生活体验,最终被理性认识的对象。然而,孔子并没有明确说明理性认知的具体过程,这为后来的儒学提出了一个深刻而困难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周易》中得到了诠释,即孔子试图通过“易”的逻辑推演工具来解决天命的问题。总体来说,《易传》发展了孔子儒学的天命观,将其理解为一种包容天道阴阳、地道刚柔、人道仁义的世界的总体存在,是超越个体之上的存在。《易传》是孔子“知天命”思想理性化、程序化和术数化的过程。它不仅影响了儒学思想的发展,也在对儒学基本形态的确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易传》体现了超理性的个人道德实践的经验,表现为以道德自觉为主要内容的生活实践方式。
郑州西亚斯学院图书馆馆长谢琳惠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对此项目的基奠与想法。首先,在2013年,谢馆长成功申报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题为河洛地区名人家谱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该项目涉及对洛阳古今名人及其文献的关注,其中包括对邵雍的研究,主要关注邵雍与洛学的关系、邵雍对洛学的影响以及邵氏家谱中和谐因素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功用。目前,研究仍处于文献学范畴,对易学的了解和研究也将在此基础上深入展开。其次,本次项目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社科基金中,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此次项目实际上填补了空白,有着重要的作用。谢馆长期待更多新鲜而年轻的研究力量加入,为项目带来新的研究成果和效益。最后,谢馆长强调,为更好地完成本次项目任务,必须加强对邵雍易学和哲学思想的研究和积淀。这将有助于项目的深入和取得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翠红老师探讨了易学与经济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她指出,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需要遵循各种规律。易学不仅为人生提供智慧,而且本身源于对生活经济的深刻追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结合《易经》的原理更是不可或缺。综言之,易学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州古籍出版社副编审刘晓老师对崔教授的项目准备工作进行简要介绍。他认为崔教授在前期整理资料并发表相关文章方面表现出色,而后期依托河南省本土数据库的整理工作将有力地推动这一课题的顺利完成。
郑州大学图书馆刘洋老师详细介绍了郑州大学图书馆的科研现状,对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和服务人员进行了简要阐述,其中包括周易古代文献研究所和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设有黄河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以及河南省道教中国化研究中心。近年来,图书馆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立项、结项、学术论文发表、著作出版和科研成果评奖等方面都呈现稳步增长。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贾晓东编辑认为,邵雍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易学领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邵雍是河南历史文化的一张瑰丽名片,而河南本身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柳迪编辑认为,邵雍的易学思想对中国易学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这个课题紧扣当代各领域的文化研究,邵雍的易学哲学思想不仅是对卓越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也是激发中华文明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易学爱好者李建平先生分享了自己在学习《易经》过程中的体验和对企业周易文化的思考。他强调,《易经》学习能够校正个体的意识形态,即易心;在学习过程中,修正缺点、担起责任即为易德;而移风易俗则是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不仅要改变自己,更要以身作则影响周围的朋友和家人。这些思考展现了《易经》在培养个体品质和影响社会的方面的价值。
易学爱好者米益民先生专攻《易》的术和运用方面,包括八字命理、易经八卦、起卦断事、梅花易数、奇门遁甲等。他强调,《易经》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术”上,更应注重对“义理”的研究,才能找到《易经》真正的源头活水。他认为,《周易》学问的根源研究应植根于中原的易学文化,甚至延伸到对整个河洛文明的了解与探究。最终,应将术的实践运用与义理的思想相结合,真正发扬光大《易》的思想。
河南省客家联合会秘书长王爽女士从自身学习的过程出发,分享了自己从读儒家经典到背书再到反复阅读的受益经历。她感受到华夏文明各方面的思想和文化都是同根同源的,并将《周易》视为一种生命科学,既体现了生命的规律,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宇宙的规律和规则。
易学爱好者程志杰先生认为学习精神是促使我们更好认知和成长的重要力量。首先,我们应向父辈和长辈学习,从他们丰富的经验中获取智慧;其次,身边的同龄人和朋友也是我们学习的良好资源。在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作为企业经营者,勤奋、坚持、自律守法是成功的基石。共同富裕的理念要贯穿于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具备利他之心和社会担当,将文化研究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将文化思想转化为对社会有益的实际行动。
易学爱好者杜玉霞女士认为邵雍在《皇极经世书》的心学篇中提到的“资性得之天也,学问得之人也。资性由内出者也,学问由外入者也。自诚明,性也。自明诚,学也。”与她的治学理念相一致。因此,对邵雍思想的深入挖掘和学习具有重要价值。杜老师从事围棋文化传播工作,认为围棋的思维逻辑与邵雍的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围棋强调无为而治的道家智慧,与邵雍思想中强调的自然发展和流动来达到事物的和谐与平衡相符。通过围棋的例子,她认为邵雍的思想可以在不同领域找到共通之处。
四、会议总结
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邵宇博士对本次会议进行最终总结。本次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对各个领域和行业都具有重要价值。在随后的研究和整理中,项目将从历史学、哲学、文化和经济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结合,争取实现双向运用、相得益彰。随着后续研究的进行,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对逻辑结构和内容框架进行实时调整。通过此次会议,课题组更加明确了项目的内容构成,并对课题研究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团结一致,我们将坚持深入、全面、高效地完成项目。基于这个国家级项目的研究,我们将努力将邵雍文化推向更高的平台,走向国际,以充分体现文化自信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重要作用。
本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题暨周易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气氛热烈和谐,河南省市的相关领导、易学研究者济济一堂共话“邵雍易学哲学”项目的研究规划和愿景。会议不仅是项目的开题仪式,其内容更具意义,对目前邵雍易学哲学的发展提出了不少新的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和建议。与会学者深信此次开题研讨会必将对今后邵雍易学哲学的研究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次会议圆满完成,最后大家一起在郑州大学南校区图书馆门口进行合影留念。